
梅鋪古人類牙齒

梅鋪古人類牙齒齒質表麵結構和齒冠輪廓形狀的幾何形態測量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021年1月6號《人類進化雜誌》(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邢鬆、葛俊逸、王元和南京師範大學邵慶豐關於湖北鄖縣梅鋪早更新世古人類年代和人類牙齒形態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是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鄖陽博物館、西班牙國家人類演化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
在中國,早更新世人類化石主要包括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公王嶺、湖北鄖縣曲遠河口、湖北建始。但這些材料保存狀況不佳,或出土層位具有爭議,因此我們對該時段古人類的演化地位、他們與非洲和歐亞大陸早期人屬成員的演化關係了解不深。梅鋪古人類地點位於湖北鄖縣梅鋪鎮杜家溝龍骨洞,地處秦嶺山脈東段南麓。197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野外隊在河南淅川縣調查時獲悉梅鋪化石線索,次年發現4顆人類牙齒,同時發現一件石核和2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發現之初,吳汝康、董興仁、許春華對該地點和發現的人類化石進行了研究和報道,並將人類化石歸入猿人行列。根據伴生動物群種類,許春華將人類化石年代解釋為早更新世晚期。自此之後,對該地點再無年代測定和人類化石研究工作開展。
為進一步測定梅鋪古人類化石年代,2016、2017年,研究人員兩次前往梅鋪龍骨洞。該地點地層層序較為清晰,可以劃分為3層,最上部為一層鈣板,中間層為黃褐色鈣質粉砂層,出土人類和伴生動物化石,下層為堅硬的鈣質膠結的含礫黃色粉砂。研究人員從上部鈣板共采集了8個原位次生碳酸鹽樣品,並從化石層係統地采集了古地磁樣品。經測定,上層鈣板鈾係年代數據中最下部兩個年代分別為距今63和73萬年,意味著之下的化石層年代早於此。結合古地磁分析,研究人員將化石層年代厘定為距今78-99萬年。
最初,吳汝康、董興仁、許春華將梅鋪人類化石歸為猿人,也就是直立人。直立人時代跨越近200萬年,梅鋪古人類在直立人演化序列中處於何種地位沒有詳細研究,這主要受當時對比標本和研究方法的限製。為此,除了傳統的形態觀測外,研究人員使用micro-CT和幾何形態測量等方法重新研究了梅鋪的4顆人類牙齒化石形態。結果發現:1)梅鋪古人類牙齒表現出與早期人屬成員的近似特征,包括上中門齒中等程度的鏟形、舌側光滑;上第四前臼齒較寬的舌側尖;上第一臼齒近似方形的齒冠外輪廓;2)梅鋪古人類牙齒又表現出與東亞晚期直立人接近的特征,包括上中門齒中等程度的唇側麵近遠中隆起;下中門齒較強的唇側麵近遠中隆起。總體上來講,梅鋪古人類牙齒表現出來的特征使得其處於早期人屬或早期直立人和東亞晚更新世直立人的中間狀態。
梅鋪古人類盡管隻有4顆牙齒,但保存完好,出土層位明確。對梅鋪古人類年代和重新測定和化石形態的重新研究將其與歐亞大陸早期直立人甚至非洲早期人屬成員、東亞發現的晚期直立人聯係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因材料的稀缺和保存狀況不佳而導致的我們對東亞早更新世古人類形態特點和演化地位的認識不足。
另外,研究人員在梅鋪古人類的門齒唇側麵發現許多朝向接近的切割痕。研究表明這些痕跡是古人類使用牙齒和其中一隻手固定物體(如食物),另外一隻手在持工具切割過程中意外碰觸牙齒表麵所致。右手和左手持工具造成的切割痕方向不同,所以通過計數這些切割痕的朝向,可以推斷出當時古人類使用哪一隻手持工具(慣用手)。結果顯示,梅鋪古人類(至少2個個體)門齒表麵切割痕主要朝向是從左上到右下,反映的是右手持工具進行切割。梅鋪古人類前部牙齒表麵劃痕及方向提供了東亞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慣用右手的化石證據。這項成果於2017年發表在《國際骨骼考古學雜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7248420301858?via%3Dihub
(责任编辑:宋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