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大荔人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大荔人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时间:2025-11-01 17:20:53 来源:銅筋鐵肋網 作者:黃翠珊 阅读:246次
大荔人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大荔人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大荔人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大荔人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978年3月,住在陝西省大荔縣西部段家公社解放村的地質隊員劉順堂在該村附近甜水溝的黃土陡壁上的砂礫層中發現了一具比較完整的人類顱骨,這就是本書研究的對象。
大荔顱骨是我國發現的保存比較完好的中更新世人類顱骨,在我國的人類化石中占據著承先啟後的位置,特別寶貴的是它保存了幾乎完整的比大多數更新世中期標本在形態上更接近現代人的麵部骨骼。這個顱骨的發現和研究使作者有可能比較全麵地探索中國的人類化石與國外,特別是歐洲、非洲化石的形態比較,進而思考我國的人類演化過程、及其與舊大陸西部古人類基因交流和現代人起源等更為廣泛的問題。
除了關於大荔顱骨本身的信息外作者還盡量將一些比較重要的,源於國內外化石的比較資料寫進本書,根據這些資料探討諸多形態特征在人類演化過程中的發展趨勢、地區變異和交流的狀況,從而推論大荔顱骨在古人類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格局內所處的位置,其與境內外其他人群之間的親疏關係以及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本書按整體顱骨非測量性特征的觀察、整體顱骨測量、分骨觀察和測量的順序來介紹和討論有關的各項形態學信息,原則上將那些涉及兩塊或兩塊以上骨骼的項目和顏麵骨骼放在整體顱骨部分,將腦顱隻涉及一骨的數據放在相應骨骼的部分。
根據伴生動物群和地貌位置判斷,這個人類化石地點屬於中更新世後期。用放射性同位素對伴生的動物化石測出的年代頗有參差,如人類顱骨出土地層的牛牙化石測得鈾係年代為距今209000±23000年(陳鐵梅等,1984)。用電子自旋共振法為伴存的貝殼化石測年結果是早於25萬年(尹功明等,2001)。考慮到埋藏人類化石的砂礫層位於古土壤S2之下13米,以紅外釋光(IRSL)測定該古土壤層,其年齡為24.7 萬年前,推測大荔顱骨的年代比此為早。分析與人類化石同層的披毛犀牙齒的釉質和齒質的230Th,得出年代分別為258+34/–26 千年前和349+53/–38千年前。以電子自旋共振法(ESR)分析同層的麗蚌化石測得29.7–21.0萬年。綜合估計大荔顱骨的時代為30到26萬年前(尹功明等,2002)。用ESR/U係法分析同層動物牙化石得出的年代為281+46/–41千年前(Yin et al., 2011)。
由於大荔顱骨和伴生動物化石都是出自河流堆積,而且有魚化石共存,所以有人懷疑伴存動物與人類化石是否從不同的地方和層位搬運至此,用動物化石測得的年代能否代表大荔人類顱骨。大荔顱骨保存得相當完好,基本上沒有磨損的痕跡,有些破壞而且被擠壓向上的上頜骨齒槽突與顱骨其他部分仍舊鑲嵌在一起沒有脫離,顯示其在河流中搬運距離不會很遠。目前有關的測年技術還不夠成熟,所獲得的年齡數據的可靠性還有待提高,但是綜合考慮各方麵的資料,特別是所有年代數據都落在一個不太長的區間中,似乎可以認為,大荔顱骨很可能是與直立人的晚期成員,以及歐洲的“海德堡人”和非洲“羅德西亞人”大體上同時代的在東亞的一個代表,或處於東亞的早更新世或中更新世早期的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階段,與晚期直立人共存。
大荔的這具顱骨保存比較完全,主要缺少右側頂骨的後大部,左側頂骨後內側的一小條,右側顳骨的後上部,枕骨鱗部的右上部及相鄰左半上部一小條。此外,顴弓、枕骨大孔周圍、左上頜骨下部和蝶骨翼突也有缺損。上頜骨齒槽突破損嚴重,有變形,而且被擠壓向上,其齶突與齒槽突脫離,被擠壓向更上方,齶骨大部破損。
本文摘編自《中國古生物誌. 新丁種第13號(總號第201冊):大荔中更新世人類顱骨》(吳新智 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1)一書“前言”,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978-7-03-066396-2
責任編輯:胡曉春 孟美岑
本書對中國陝西省大荔縣出土的一具中更新世人類顱骨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測量,並與其他人類顱骨化石做了比較研究。大荔顱骨是具有一係列原始特征和已經達到人類演化中“現代”水準和狀態的,以及中間狀態特征的綜合體,表現出人類演化過程中的形態鑲嵌。其他中更新世顱骨也有“現代”特征,但是都比大荔的少得多,提示古人類形態“現代化”的進程在中更新世已經有了展現,大荔顱骨所代表的人群可能與現代人相應特征的形成有過比較多的聯係。大荔顱骨大量特征與中國其他中更新世人相同或相近,還與國外其他中更新世人共享許多特征,代表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與境外古人類有過雜交的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大荔顱骨的研究為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進化說和中國古人類網狀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假說增添了形態學證據。本書還為人類演化提出一個簡略的圖景,認為大荔顱骨代表直立人在早更新世發出的一支的後代,是中更新世人類多樣性的一員。
本書可供國內外古人類學、考古學工作者參考。
(吳新智,1928年6月2日出生於安徽合肥,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责任编辑:糯米團)

推荐内容
  • Steam喜減一 《粉碎戰講:正在線皆會RPG》免費支
  • 那款做飯的遊戲沒有知沒有覺竟然已做到第三部了
  • 《德軍總部:新血液》開做弄法沒有會竄改遊戲體驗
  • 《FGO盡對魔獸戰線》TV動繪最新預報放出!10月開播
  • 三星Note9預賣:京東渠講僅預定1000多台 6999元起購嗎?
  • 有彩頭更有豪情 足遊《一刀流》新版擂台體係掀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