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4K 120Hz遊戲電視購買指南:需注意接口、芯片及屏幕參數

发帖时间:2025-11-02 19:50:31

  即便消費電子行業在近兩年的種種因素影響之後,各種我們日常生活能接觸到的電子設備都有價格明顯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我們的“剁手”的欲望,但對遊戲的需求卻一直是爆火的需求。

  原因很簡單:除了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宅家”的生活/工作方式,遊戲成為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次世代主機以及首批麵向新主機的 3A 遊戲大作問世,不僅推高了對遊戲主機的一機難求,連帶著對高性能電視的需求也大幅提升:“遊戲電視”這一新的智能電視品類,其實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誕生。

  但不同於幾乎可以“閉眼買”的次世代遊戲主機,智能電視在各種規格上的錯綜繁雜,即使是對於身經百戰的資深遊戲玩家也不可避免地會在各種參數與售價之間產生“選擇困難症”。

  僅 4K 120Hz 這一項看似主流的技術標準,各家電視廠商也會在成本與售價的各種妥協之中,有意無意地引導用戶對電視錯誤的理解。

  每個遊戲玩家的實際需求都不相同,因此這篇文章可能無法給你一個標準答案,但至少可以通過幫助你梳理清楚在電視規格之下的種種“貓膩”,讓你在購買智能電視時避免踩坑。一次選到在價格與需求上都適合你的 4K 120Hz 電視。



  “滿血”HDMI2.1接口

  說到次世代遊戲主機,4K 120Hz 當然是很多購買次世代遊戲主機的玩家在選擇配套電視時的“起步標準”。

  即使當前遊戲陣容稍顯不足,但隨著次世代遊戲研發廠商正逐漸將 4K 120Hz 作為遊戲畫麵顯示標準,且次世代主機能夠原生輸出 4K 120Hz 、8K 60Hz 遊戲畫麵,作為耐消品的遊戲顯示設備更不能少了搭載滿血 HDMI2.1 協議的接口。

  滿血版 HDMI 2.1接口最高可提供 48Gbps 帶寬,完美傳輸 4K 120Hz 、8K 60Hz等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視頻畫麵。

  在這一協議中,最受遊戲玩家關注的一項技術莫過於通稱為 VRR 的可變刷新率技術(Variable Refresh Rate)。遊戲畫麵輸出會根據實時內容而改變,能讓屏幕刷新的幀率與輸入幀率保持一致,隨時浮動,保障遊戲畫麵不會撕裂。

  目前,Xbox Series X 已經支持 VRR 技術,近期 PlayStation 官方也發布了博客文章,預告 PS5 對 VRR 的支持將在近幾個月內開始推送,這代表著以索尼與微軟為代表的兩家次世代遊戲主機廠商,都將這一畫麵優化技術作為次世代遊戲主機的標配。

  即使遊戲本身並不支持 VRR,遊戲主機也能通過即時運算,來減少畫麵撕裂帶來的不適感。遊戲主機廠商的推動,也讓支持 VRR 與 HDMI2.1 協議的智能電視能獲得更好的畫麵顯示效果。

  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HDMI 2.1 並非一個強製性的認證要求,支持 HDMI 2.1 協議的設備也未必會照單全收 HDMI 2.1 官方參數列表上的所有規格。

  這是因為為了簡化相關標準,HDMI 標準管理者組織目前已經將之前 HDMI 2.0 認證已經取消,即使是在舊標準下隻支持 HDMI 2.0 的 4K 60Hz 電視,仍然有可能被冠以支持 HDMI 2.1 的名號,出現在實際的營銷中。這在客觀上給很多新手用戶造成了嚴重的誤導。

  但平心而論的講,這裏的標準混亂其實初衷是為了幫助“電視/顯示器廠商更靈活地選擇新功能”,換言之就是讓不同價位段的 HDMI 2.1 認證設備進一步降低售價,畢竟不是每個用戶都是相對硬核的主機遊戲玩家,也不是每個智能電視用戶都對 VRR、48Gbps 帶寬甚至 8K 畫質有著更多要求。



  畢竟,如果完全按照 HDMI 2.1 紙麵認證標準來評判,即使是 PS5 的 HDMI 2.1 接口輸出帶寬也隻有 32Gbps,而 Xbox Series X 的輸出帶寬也隻有 40Gbps,均未達到 HDMI 2.1 早期宣傳的 48Gbps帶寬標準。但這正意味著混亂的 HDMI2.1 協議電視可能給玩家帶來千差萬別的遊戲體驗。

  因此,如果是將 4K120Hz 作為選購電視關鍵指標的用戶,也仍然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遊戲需求,對照 HDMI 2.1 協議的關鍵標準,選擇搭載“滿血版”HDMI 2.1 接口的智能電視,如今部分旗艦智能電視甚至會標配兩到三個滿血 HDMI 2.1 接口,如果你“財力雄厚”是購買了兩款不同平台次世代主機的玩家,這樣的硬件組合使用起來當然也會更加方便。

  解碼芯片

  軟件標準固然重要,但實際支撐起紙麵參數的究其本身仍是電視本身的硬件配置,想要獲得 4K120Hz 畫麵輸出體驗,硬件上的支持仍然必不可少。

  雖然這些可能相對於紙麵數據更加晦澀,但因這種情況出現翻車問題的情況其實一直以來都有發生:比如小米在 2021 年初麵向海外市場發布的 Mi TV Q1 電視,在宣傳中提到支持 4K120Hz 畫質輸出,但實際上輸出 120Hz 畫麵需要借助 MEMC 運動補償才能實現,而 MEMC 實現的插幀效果也帶來了“雙刃劍”一般的影響。



  而 Mi TV Q1 本身是一款搭載了 HDMI 2.1 接口與 QLED 4K 材質屏幕的電視,官方給出導致它不支持原生 120Hz 顯示效果的“硬件原因”,其實是電視本身搭載的 SoC —— 聯發科 MT9611,內置的 Mali-G52 MP2 GPU 並不支持120Hz 畫麵解碼。這一短板直接放大了硬件給使用體驗帶來的水桶效應。

  這一情況並非個例,甚至在宣傳中,有意無意地將120Hz MEMC 與120Hz 混淆的產品並不在少數,部分情況下甚至會給不了解技術名詞概念的用戶,帶來前者相比原生 4K120Hz 在顯示效果上更具優勢的錯覺。

  這裏就涉及到 MEMC 技術本身的概念:它的英文全稱為 Motion Estimate and Motion Compensation,即運動估計和運動補償,技術本身原理隻是在兩幀圖像間加插一幀運動補償幀。讓畫麵看上去更加順暢。

  對於傳統仍然隻有 60Hz 甚至更低的視頻/電影資源、乃至絕大部分流媒體資源來講,這樣的效果都是立竿見影的。因此 MEMC 技術幾乎成為近年來智能電視行業的標配軟件優化。但對於原本已支持 120Hz 畫麵輸出的次世代遊戲主機來講,原生支持 120Hz 畫麵輸出而非所謂的“120Hz MEMC”當然是最佳選擇。

  此外,插幀不完善而產生畫麵撕裂的“果凍效應”,基本是目前采用 MEMC 技術來實現高幀率設備的共同問題。最終實現的 120Hz 效果當然不能與原生支持 120Hz 畫麵顯示的電視畫麵相提並論。 因此在電視芯片本身是否支持120Hz 解碼上,同樣值得想購買遊戲電視的玩家做一點研究。

  屏幕

  涉及到智能電視 4K120Hz 顯示效果的部分,屏幕本身的參數當然不可或缺:包括峰值亮度、色準、色域其實都是會影響到電視最終實際觀感的因素之一,但宣稱 4K120Hz 的電視,其實也有部分產品是受製於屏幕本身隻支持到 60Hz 最高刷新率,通過算法插幀來實現。

  目前,智能電視流行的算法解決方案,除了會導致觀感亮度變低的“插黑幀”之外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 HSR 倍頻技術,電視的主板 SoC 上都能降低成本,通過時序調整,並在麵板內自動補償像素充電,實現刷新率翻倍的顯示效果。另一種 DLG 功能則是通過同時掃描兩行像素,借助差值在視覺上實現 120Hz 刷新率。

  這兩種實現方式在使用上都有很多限製,當然也無法與原生 120Hz 屏幕展示出的遊戲畫麵相提並論:前者 HSR 會壓縮畫麵展示的縱向清晰度,而 DLG 技術往往由於其實電視麵板本身隻支持到最高 60Hz 刷新率,所謂的“4K120Hz 畫麵”其實已經損失掉了一半的清晰度。

  但這些會對實際使用體驗造成很大影響的部分,卻在實際的產品營銷中常常被刻意的誤導,在各種“觀影變速器”“光速刷新模式”的引導下,玩家不但無法體驗到原生 120Hz 的遊戲畫麵體驗,還可能因此導致畫麵清晰度的下降。



  總結

  技術本身當然對電視發展有所幫助,但隨著 4K120Hz 成為越來越多用戶在選購智能電視時最關心的顯示參數,“以次充好”的現象也越發頻繁。

  本文介紹的各種“踩坑”部分,其實在性價比機型的電視中出現,通過各種方式來優化電視本身的顯示效果並無非議,畢竟並非每個用戶都需要高性能遊戲電視,因此硬件性能配置相對更低、進而換來更親民售價的產品策略,本身不難理解。

  但隨著遊戲玩家成為購買 4K120Hz 電視的主力用戶群,越來越多的品牌在營銷上刻意模糊這些概念,這也是近年來有廠商開始在 4K120Hz 標準智能電視的銷售推廣中開始提出“全鏈路”概念的原因。

  當然,最重要的仍然是,在購買智能電視之前,應該明確自己的需求,用知識武裝自己,購買 4K120Hz 電視更不容易“掉坑”。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