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有趣的事兒,近兩年手機廠商們不約而同的“不務正業”,除了推出手機產品以外,都紛紛發力於真無線耳機和智能手表。除了蘋果以外,發力較早的國產品牌華為、小米都已經獲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OPPO、vivo今年紛紛補齊智能手表產品線,一加、魅族、紅米也有關於智能手表的各種傳聞。
這不僅讓我們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何手機廠商都開始不專注於做手機,分心去做耳機和手表呢?這事兒或許得從手機耳機孔的取消說起。
01 取消的不是3.5mm耳機孔,而是對其它品牌產品的普適性 說起手機上逐步取消3.5mm耳機孔的原因,很多朋友都不會陌生,手機廠商們給出的解釋大多是更薄的機身、更大的電池、更好的密閉性。但事實是取消耳機孔並沒有對更薄的機身或者更大的電池帶來什麽顯著的助益,耳機孔的存在實際上也並不會對密閉性有多大影響。但無論如何,潮流就是潮流,3.5mm耳機孔說取消就真的從絕大部分的手機上消失了。
但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實際上並沒有明顯感受到耳機孔取消帶來的好處,反而變得更麻煩了,想用以往的有線耳機,還需要使用一個可以適配的轉接線,容易丟不說,還沒辦法一邊充電一邊用耳機了。我們可以清晰感知到,想要便捷的使用耳機,有線耳機已經不是最佳選擇,我們可以選的範圍越來越窄了。
這對於消費者而言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兒,但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就不一定了:取消耳機孔提升了消費者對無線耳機的需求,而這正是發展自家無線耳機的絕佳時機。當然需求有了隻是一方麵,對消費心理的順應和自家設備的易優化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多人購買產品都喜歡一買買一套,比如買手機,我們就有可能會選擇原廠的手機殼、手機貼膜等等。以往有3.5mm耳機孔時,有線耳機基本已經實現普及,除非手機廠商的有線耳機能做到明顯特色才能被消費者認可。但沒了耳機孔產生新的需求之後,消費者就有可能選擇同品牌的無線耳機,這就為手機廠商的無線耳機帶來了可能。
此外,專注於做無線耳機的品牌受眾是所有品牌的手機用戶,但手機廠商無線耳機的受眾基本隻是自家手機用戶,這帶來的區別就是前者需要對所有品牌的手機進行適配,但後者隻需要專心做好自家手機和耳機的適配即可,這就帶來了深入優化的可能性。比如目前手機廠商的真無線耳機,隻需要在手機附近開蓋即可實現識別連接,這是專門做耳機廠商的產品實現不了的。
02 手機角色轉換加速,從唯一設備變中心設備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可以支持越來越多的功能,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可以支持的功能都適合在手機上進行。比如心率檢測,這項健康功能很早就曾在三星手機上支持過,但隻能進行單一時間點的監測,畢竟不能實時將手指都貼在手機的傳感器上。但實時都貼在身體上這一點,智能手表是可以做到的。這大概就是智能手表能夠發展起來的原因之一。
其實就像耳機從有線向著無線再到智能的發展一樣,智能手表的的出現也是從人適應設備到設備適應人發展的具像產物。通過這些周邊設備的發展,我們不再需要事事都圍著手機轉,而是通過周邊設備的搭配讓這些設備去圍著手機轉,我們享受便利即可。
當然,智能手表的發展跟智能無線耳機的發展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品牌生態建立的壁壘就是典型的例子:手機廠商製造的無線耳機不僅能用來聽音樂,配合自家手機還可以實現更加智能的連接方式,亦或是耳機觸控和語音操作。智能手表的思路也是相同的,與自家手機的連接更加容易,通過深入的適配也可以與手機實現更多的操作配合。
所以對於手機廠商而言,智能手表的市場也是值得去試一試的。
物聯網IoT成為了近幾年最為火熱的話題之一,如何建立粘性十足的品牌生態更是手機廠商們一直都在鑽研的課題。實際上,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耳機已經構成了生態建設的“小三元”,三款產品的組合可以給用戶提供一套較為完整的多場景使用解決方案,綜合以上因素,這套方案無疑是手機廠商最容易實現的。
寫在最後 手機廠商推出手機手表耳機三件套的搭配發展更容易成功,對於消費者而言,同品牌的套裝也是最佳的搭配方案,更加深入的適配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加優質的體驗。